在强调区块链、Web3.0或者元宇宙的颠覆性优势时候,大家会把「匿名性」当成一个优点来讲。 我的个人观点是,这是完全没必要也不可能实现。
第一,我认为只要存在真实世界和硬件设施,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匿名」;
第二,匿名性有利于公众议题的讨论吗?我想肯定有,它的正面意义大于负面意义吗?我认为这很难说,毕竟在选择匿名发表意见的时候,你并不能指望Ta会对Ta说出的意见负责。且,假如我们的民主进程到了可以通过网络匿名进行公共事业定夺的时候,假如由于一条得票数最高的匿名方案通过了且在后续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巨大事故,我们是否该找到这个匿名者并施以惩戒呢?如果能,匿名性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能,这件事该由谁来负责呢?
第三,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但匿名性和隐私性不能就此划等号,这不是一回事儿。
国家和机构需要对互联网产品使用者的数字资产实施最大限度的隐私保护吗?是的。
国家和机构需要对互联网产品使用者的身份(如果本人需要的话)实施最大限度的匿名化处理吗?恐怕我不能同意,因为我无法完全理解其意义。
我喜欢许知远和高圆圆的访谈中的那种叙事方式:「假如二十岁我来到这座城市,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这种叙事的意义不是「如果我多一张船票」那种粘稠又毫无意义的探讨。这更像是对人的侧面展开。
一个人的表象和内心并不是Ta的全部,还有可能性。
一首好音乐,一首好歌曲,以及一首歌曲的曲子很好。很有可能是三件事。
我的见解是:鉴赏「好音乐」的能力几乎是天赋,而对于「好歌曲」的鉴别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品味,这种品味有时候和音乐无关。文学,美学甚至阅历的积累,都会促成某种音乐品味。
但这种所谓的品味往往淡化了对旋律的敏感。一首音乐,旋律的悦耳动听是第一性原则,而不是节奏、歌词或者什么别的。
在我看来,Leonard Cohen的作品就音乐性而言不值一提,但他是个好诗人。
我被木遥推荐的这首《无字歌》迷住了。
一种急促地、若即若离的、怅然若失的轻松感。
木遥是这样形容这首曲子的趣味的,我并不能百分百认同,但不得不说相当应景:
精致、隽永、让你想到生活里那些不重要但一旦失去就会让你惊愕的细节。报纸、风扇、午后的咖啡,窗外的飘过花香,夜色里的酒,都市里擦肩而过的行人,所有你习以为常的,没有重大意义的,滋养过你又失去踪影的,美但无法抓牢的。这是我们的现代生活。
得来不易,必须保卫的现代生活。
转@有饭吃否 「商家在每个环节上几乎都有掺假行为,他们在茶叶里掺入化学染色的柳树叶、锯末、花瓣、羊粪,消耗量比进口量要多出很多。红茶比绿茶更容易保鲜。另一方面,由于要掺假,红茶更受欢迎,因为假绿茶的化学药剂有毒。」
「美国人多少还比较仁慈,他们不会逼迫你。他们确实希望大家都成为民主国家,但他们绝对不会迫使你接受。中国人不在乎你实行民主还是专制,他们只是希望你顺应他们的要求。这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政府模式能给你带来福音,让你接受。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
——李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