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说「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时候,我本质上是想要表达什么?
是与时间有关,还是与事件有关?是与自我有关,还是与他人有关?是与理悟有关,还是与证悟有关?
如果感慨的本质是沧桑,那沧桑本身又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我该如何去认识它?
我一直以为经济是「经世济民」的缩写,但是又有人说这个词是从日本学者那边引用过来的舶来词。
然后查到一篇北方民族大学史学院的论文《唐代经济的文学呈现》,里面大致讲明白了。「经济」一词确实在《晋书》中就有了,但并不是今天那个意思。直到从日本对英文「Economics」翻译的引入,「经济」这个词的现代概念才被普及开。
对论文感兴趣的可以对照下面的分类号和文章编号自己查下。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68-02要想真正帮到对方,从表达上还是要纠正为:少一点对错,多一点利弊的形式。
讲对错,讲的是一个特征化(Features)和优势化(Advantages),这些特征和优势最多只会让人认识到障碍,但依然很难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
若想让他人更好接受你的观点,你要率先向他人讲清楚此举所能带来的益处(Benefits),以及依据(Evidence)是什么。然后你可以再去补充特征和优势。
这是一种沟通技巧,叫做FABE销售法则。
我一直弄不明白一个逻辑是,假如同样一件事,我也没做好,对方也没做好。但是对方向我提出了一项可以做得更好的意见,并且我认为是有道理的。那我可以因为「你也没有做好你凭啥指导我呢」就拒绝接受意见么?
我的观点是,当然不可以拒绝接受,这是不由分说的。我本以为这是个通识,结果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