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平均律》这首钢琴曲并不是巴赫本人的作品,钢琴曲中糅合的现代风格让它很容易被分辨出来,实际上它由网易云音乐的音乐人倪椤创作。尽管算不得高山仰止,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首我非常喜欢的音乐。——甚至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现代风格钢琴曲。
它的原名叫做《g小调的巴赫》,但是我最喜欢的版本赋名为《巴赫平均律》,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用这个名字。
这是个好问题。这也正是我喜欢这首音乐的原因。
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知道,巴赫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我并不指巴赫生平及其贡献,单说其音乐风格,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秩序感。
巴赫的音乐是理科生的最爱。它是离散数学和数据结构,是牛顿三定律,是宇宙星河,森罗万象。所以他的作品表达的是他自己么?我想并不是。在巴洛克时期,我更愿意相信人对世界对自我的理解是浅薄的,巴赫的音乐陈述的是上帝的眼睛。
一双眼睛可以用声音来传递么?实际上,这首《巴赫平均律》做到了。你听听看。
下面是MayPiano版本的《巴赫平均律》,是稍差些的。
为什么稍差些,因为太富有感情。
一双上帝的眼睛是不会有感情的。太上忘情,不是指上苍是狠心的,而是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是作践万物,而是万物枯荣都是规律,都是自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宇宙是一部机器,机器是不会有感情的。但它有轮回,轮回即是规律。
所以我首推的是下面177版本的《巴赫平均律》。
这种顿挫的秩序感,是浩瀚星空,是宇宙,是上帝之眼。
同时,倪椤也融入了一些现代风格元素,使巴赫的旋律更容易被理解。你可以理解为被简化了,又被浓缩了,但简化本身不是囊括。
这首曲子的妙处在于它的前即是后,左既是右。如果不是作者为它添加了一个结尾,它可以像一个齿轮一样,无休止的进行下去。但这是所谓的「无穷动」曲式么?其实也不然。
很小的时候学习的一个铃木教材上的曲子,也叫做《无穷动》,但那种无穷动就好像是一个循环小数。你会感到很乏味——一种除不尽的、犹如套娃般的感受。当然那首《无穷动》的创作动机是供初学者练习指法的。
那巴赫的平均律、他的赋格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去谈技术,单纯的去探讨感受的话,我想它是圆周率。圆周率已被算到31.4万亿位,但它不是循环重复的,它是有充分的变化的。但同时,它的变化不外乎十个数字。
嗯。这就是《巴赫平均律》,太上忘情,生生不息。
……好像链接被网易云音乐Block掉了,所以听不了。
从隔壁的个站看过来,博主是个有很多哲思的人。我记得我前些年的手机铃声就那首177的巴赫平均律。百听不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