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传播学的「现象即本质」,出自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其中的大谬在于,原文将Apparence翻译为「显象」而非「现象」。
这个词在萨特作品中也常译作「浮象」、「虚象」或「表面现象」。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所见即所得的意思么
我的理解可能极为不专业,您权当我说笑的。 在传播学意义上的「表象即本质」,讲的是在景观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了表征。景象的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感官。 这个显然和萨特要表达的有一点区别。 首先萨特不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件事,因为这意味着本质和现象是一个二元体系,本质要高于现象。这是本质主义的观点。 那是不是像您说的,「所见即所得」呢?我认为也不算。 「所见」是一个主观行为,它的「所得」仅仅表达为单一主体的意见。它并不代表「显象」。 「显象」是自在之物的自发呈现,中文逻辑里「显」表示了客体自身并不由主体的观者来促使的展开状态,比对于处在完全黑暗中的思维主体并不能清楚的辨别所在之处的形象,而当日光照射到所在之处时形象便可自发显现,这种显现开始后才是显象作用在观者的思维中。 显象者是客体传达给主体的呈现,如同有了光我们便可看到但光并非是主体自发的照见而是在客体间发出的关系(光照和所处),主体虽然可以作用在客体上使主体意向在客观中呈现,但这种交互的达成是现象而非显象。 因此前识者与主体思维在显象处发生便是关系的开始,这种关系使主体思维与之照应后便呈现为二者的间性现象。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所见即所得的意思么
我的理解可能极为不专业,您权当我说笑的。
在传播学意义上的「表象即本质」,讲的是在景观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了表征。景象的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感官。
这个显然和萨特要表达的有一点区别。
首先萨特不认为「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件事,因为这意味着本质和现象是一个二元体系,本质要高于现象。这是本质主义的观点。
那是不是像您说的,「所见即所得」呢?我认为也不算。
「所见」是一个主观行为,它的「所得」仅仅表达为单一主体的意见。它并不代表「显象」。
「显象」是自在之物的自发呈现,中文逻辑里「显」表示了客体自身并不由主体的观者来促使的展开状态,比对于处在完全黑暗中的思维主体并不能清楚的辨别所在之处的形象,而当日光照射到所在之处时形象便可自发显现,这种显现开始后才是显象作用在观者的思维中。
显象者是客体传达给主体的呈现,如同有了光我们便可看到但光并非是主体自发的照见而是在客体间发出的关系(光照和所处),主体虽然可以作用在客体上使主体意向在客观中呈现,但这种交互的达成是现象而非显象。
因此前识者与主体思维在显象处发生便是关系的开始,这种关系使主体思维与之照应后便呈现为二者的间性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