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yle提到关于宽容的四个问题。题目如下:
辨析题 1: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所以我们应当宽容别人。
辨析题 2:宽容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应当宽容别人。
思考题 1:你是否对所有人、所有事都会宽容?若是,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若否,你如何区分之间的界限?
思考题 2:当别人的行为与自己的原则冲突,你会宽容别人吗?
以上四问,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这样的发问直指人心,应当得到好的思考与回应。
所以我想试着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先说结论。从实然角度,我认可整句话。从应然角度,我认为它不是这个道理。
先从实用角度讲。我近两年的思考是:道德问题的核心是信任问题。
当我们真正思考要不要做一个宽容的人/一件宽容的事的时候,我们会近乎本能地率先思考「为什么要宽容」。
为什么要宽容呢?从博弈论角度看的话,互惠宽容策略经过实证几乎是无敌的(当然这个有附加条件,后面会提到)。互惠宽容策略的推导过程这里就不展开讲了,可以通过《信任的进化》这个网页小游戏了解。Tips:游戏通关时长约三十分钟
接下来就是应然的角度了。我并不认可「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的说法——也许我的态度更加尖锐:我并不相信宽容品质的形成,会是在「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的价值观下形成的,就像「努力就会成功」这样的价值观一样,这更像是鸡血,这很难从根本上持续地说服自己。
当我们在讨论宝贵品质的时候,我们要讨论的不是算力,而是高贵的灵魂。尽管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在这片背景布幕上,我们的生命依然可以在它辉煌灿烂的轻盈之中展现出来,这是它的高贵性。
如果上一题讲的是自我主义旺盛者对于宽容的看法,那这一题我更认为是自卑者对于宽容的看法了。前者我更认为是一个“发心”问题,后者我觉得更像是境界问题。
你不能因为害怕开罪别人而选择宽容。那是一种虚假的宽容,一种怯弱和自卑。
同情和善良是一种力量,而非不得已的选择。宽容作为一种「善」,是一种精神力的秉承。
不能把结果当原因,所以这句话的逻辑应该是反过来的:因为你宽容别人,所以你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显然无底线的宽容是不妥当的。
我们当然期待一个完美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欺骗,只有信任和合作。但理想国永远在彼岸,在现实环境下,这是不可达成的。
对于边界的区分,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也许还有更多):
一个还是前面说的互惠宽容策略。为了厘清概念,我会更改一下游戏中的名词,将「合作」改为「宽容」。
在《信任的进化》游戏里,「万年小粉红」角色(永远宽容)是率先被淘汰掉的,「老油条」(绝不宽容)会干掉「万年小粉红」,而「复读机」(一开始宽容,一旦你欺骗我,我就重复上一轮你的决策)和「复读鸭」(给你两次宽容机会,如果对方继续不宽容,则也选择不宽容)是最终的获胜者。
并且在最后的全局沙盒中,最终的多数获胜方是「复读鸭」。
这很说明问题。第一,互惠宽容的策略非无底线的。第二,在有底线的互惠宽容策略中,宽容度较高的收益更大。这是按照博弈论的策略,理性分析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但这只回答了此问的第一个问题,你是否对所有人、所有事都会宽容?
第二个我要讲的,宽容是一种情绪。
人的性格是由纷繁的气质和品质结合生平不断演进的,对于宽容的界限,这里要锚定一个情绪+性格的参照。
对于我个人来说的一个理想状态是,只要:1.对方没有连续性的伤害到我,2.对方没有触碰到我的原则,那一切都是可以被宽容的。但惭愧的是,实际的执行情况是,没有标准,一切看我的心情——也许这个才是真相。
这一题我在第三问中其实已经回答了一部分。
实际上这一题我的理解是:当别人的自我冒犯了你的自我,你会去认可哪谁的自我?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但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状态下的不宽容是分程度的:永不宽容和暂不宽容,要分开讨论。对于永不宽容的情况,一般产生于严重侵害事件(比如性侵幼女之类的),性质就上升到憎恨或者仇恨的程度了(人格仇恨),对于「恨」的讨论,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
但暂不宽容这个概念,它的标准是浮动的。
比如有人偷了我的东西,我报了警并将其绳之于法,赃物也追缴回来了。那对于这件事情来说,它的不宽容就自此至终了。后面如果我发现他改过自新,我可以和他做朋友的。但如果这个人又偷我东西被我抓着了,那我可能就会升级为永不宽容的心态。
写到这儿,我想了一下。这其实还涉及到「原则观」的问题。
对于个人大原则和小原则的冒犯,它的宽容程度是不一的。且此事也因人而异,这里便不做展开了。
图片来源:Pexels
以下是@ADoyle的评论:
你的文章写得很棒,我很高兴。信任的进化这个小实验我也玩过,我觉得信任和宽容还是有点不一样,宽容一定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思考。而信任可能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要思考,也可能是发生之后。不过引入一个实验做例子是很有启发的,很好。
我构造这四个问题的主要意图是促使人思考宽容的含义。下面分别说说我出题的部分意图和对你的补充。
辨析题1,当自己产生宽容的想法,或者别人劝自己宽容时,是否考虑到自己/别人是否(曾经/现在/未来)为被宽恕对象的一员?一旦有这样的疑惑,就会去分辨私心与善心的边界,没有私心地宽容是更善的。
辨析题2,你说的非常正确,没有需要补充的。
思考题1,这个问题的主体是“你”,所以答案是很私人的。这个答案对别人来说不重要,对自己很重要。所以我不置评论。能够促使你探索边界就很有意义。不过提醒一下“若是”这个分支是另一种可能,如果存在对所有人、所有事都会宽容的人,且遵循他的底线和原则。那他的底线和原则会是怎样的?他会是个怎样的人?
思考题2,是为了促使你思考你的原则是什么,它跟别人的行为有什么根本上的冲突关系。从而赋予宽容行为更深刻的意义。